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来源:发布时间: 2009年11月23日

  (1949年10月——2009年9月)

  (编者注:该资料刊登于《中国核能》杂志2009年第五期)

  1949年

  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成立。根据物理学家关于开展原子核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决定将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一部分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合并。

  1950年

  5月19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政务院任命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

  该所后于1953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由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实行双重领导;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0月17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决定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等作为初期研究方向。重点是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2年

  10月8日 近代物理所制订第一个发展核科学技术的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提出“在核科学技术研究上打下基础,为进一步开展核物理实验和建造反应堆创造条件”的目标。

  1954年

  1954年 我国建成了位于云南落雪山的第一座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利用多板云室和磁云室开展了奇异粒子和高能核作用的研究,先后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

  10月 我国铀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钟县黄羌坪采集到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标本。

  1955年

  1955年 我国开始了首台原子束装置的建造和核磁共振的研究。

  1月15日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的汇报后,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

  9月 中南309地质大队在湖南郴州发现金银寨异常,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后于1957年7月,在广东翁源首次在花岗岩体内发现大型铀矿床,1958年3月探明了江西上饶境内的我国第一个铀矿床——坑口铀矿床。

  9月14日  决定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各设立一个物理研究室,并决定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置相关专业。清华大学于1956年正式成立工程物理系。

  1956年

  3月 我国研制的卤素和盖革计数管、核乳胶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号的水平。

  8月17日  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从1955年到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前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

  10月 新疆519地质大队在新疆的白杨河首次发现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后于1959年6月在新疆察布查尔县提交了我国最早的含铀煤型铀矿床。

  11月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前身)负责核工业建设。宋任穷同志担任首任部长。

  1957年

  1957年 在赵忠尧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能量为2.5MeV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开始了我国粒子加速器的技术研究工作。

  1958年

  6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制的高压型静电加速器建成,加速质子能量达2.5兆电子伏。

  7月13日  核武器研究所(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后称二机部第九研究院。

  9月 北京第六研究所首次从铀矿石中提取出二氧化铀产品。

  9月27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建成。

  10月1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生产出33种放射性同位素。

  1959年

  2月24日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建成并达到临界。

  1960年

  1月19日  游泳池式研究性反应堆工程(49-2)开工。该堆于1964年6月建成,次年4月反应堆提升至额定功率。

  2月12日  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工程建成并正式移交使用。

  2月29日 用于爆轰试验的北京郊区17号场地炸药研制实验室及爆轰试验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揭开了核武器爆轰试验的序幕。

  60年代初 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能量为30兆电子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3月 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即反西格马负超子。

  3月 中国第一座生产钚-239的石墨轻水反应堆动工兴建,后于1966年10月建成。

  4月1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为潜艇核动力堆进行物理模拟研究的零功率装置达到临界并开始运行。

  10月13日  我国第一个六氟化铀简法生产装置(615乙)正式试车,获得3.4千克六氟化铀。12月,获得首批合格产品。

  11月18日  湖南铀水冶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要求的二氧化铀产品。

  12月 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由黄祖洽、于敏负责的“轻核理论组”,先行探索氢弹基础理论研究。后于1963年9月,由北京第九研究所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理论问题。

  1961年

  1961年 原子能所组建了502和503实验室,在肖伦的领导下,开展了从靶材料的选择、氚靶元件的制备、反应堆照射和氚气的提取、纯化、浓缩,直到分析测量的研究,于1965年为生产厂的设计提供了氚生产工艺的图纸资料和必要的数据。

  1962年

  11月30日  原子能所建立了电解重氢至合成氘化铀的系统,达到0.1克/周的氘化铀生产能力。

  1963年

  3月 我国完成并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5月 我国设计研制成功电磁分离器的核心部件——第一台离子源。

  12月5日  原子能所615乙、丙简法生产出18.5吨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

  12月24日  1∶2核装置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成功。

  12月28日  我国研制完成的原子弹点火中子源氘化铀铜壳包装小球通过最后鉴定。

  1964年

  1月14日  兰州铀浓缩厂一次投产成功,取得合格高浓铀产品。

  1964年 我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与前苏联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热核聚变的科学设想,成为世界上首创惯性约束受控热核聚变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5月1日  我国加工完成第一套合格的铀-235核部件。

  5月 我国后处理两期工程工艺相继由沉淀法改为萃取法。

  6月6日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1∶1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7月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甲种、乙种分离膜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院完成实验室研究,并于同年9月进行了扩大试验。

  8月22日  第一颗原子弹产品次临界安全试验完成。

  9月17日  某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合格的锂-6产品。

  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表明中国掌握了核武器技术。这次试验采取塔爆方式,以高浓铀为主要核材料、采用“内爆法”实现核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

  10月 冶金部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研制出核燃料元件用锆-2合金管。

  1964年 原子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金星南等,通过建立求解锂同位素分离级联方程的“迭代追赶法”,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计算,攻克了理论计算的难关。

  1965年

  4月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工程性试验反应堆——游泳池式反应堆,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并提升至额定功率。

  1965年 在张文裕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在云南落雪山建成了大型云雾室。

  5月14日  我国成功实施了第一颗用飞机空投的原子弹试验,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7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金属锂-6,9月开始生产氘化锂-6。

  9月 于敏带领计算人员到上海对氢弹做进一步研究和计算机探索,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新原理模型。

  11月中旬 某核燃料元件厂08元件生产线全线建成投产。

  11月20日  湖南衡阳铀水冶厂全部建成投产。

  1966年

  4月 我国第一座后处理厂建成投产。

  5月9日  我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

  10月20日  我国成功建成第一座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的生产钚的反应堆,达到临界。

  10月27日  我国成功地在本国领土上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是一次用我国自制的中近程DF-2导弹进行的“两弹相结合”的实弹试验,标志着已经具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武器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月28日  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本次实验采用塔爆方式,爆炸威力为122ktTNT当量,实际测到了聚变中子和裂变聚变反应的时间间隔等其它参数,说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制造氢弹的理论设计和关键技术。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四氟化铀生产首次达到设计能力。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试制出第一批氚靶件。

  1967年

  5月30日  西南金属制品厂与北京钢铁研究院联合攻关,完成丁种膜研制。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氢弹由飞机携带,在预定高度投弹爆炸,试验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68年

  6月18日-29日 我国氚生产线热试车,生产出了氚和氘氚化锂-6。

  9月4日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717工程投热料试车成功,获得二氧化钚产品。

  12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带有钚材料的热核试验。

  1969年

  4月 改建的524厂、262厂和265厂,在年底,分别将制造专用化工设备和配件,研制射线仪器和元件,热工和自动化仪表的生产建成投产。

  9月23日  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

  1970年

  2月8日  我国首座核电站(代号为“728”)的自主设计工作启动。2月初,周恩来就我国核电建设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11月,周恩来针对二机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问题说:“二机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电站。”同年12月15日,在主持中央专委会听取建设核电站方案汇报时指出,中国建设核电站要采取“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6月25日  814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取得合格产品。

  1970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重离子加速器改建成功,开始了超钚元素合成的研究。

  8月30日  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运行达到设计满功率。

  1971年

  1月19日  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丰度99.995%的高纯锂-7产品。

  9月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为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73年

  6月27日  东风3号导弹核弹头定型核试验获得成功。

  1974年

  7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建成我国第一台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CT-6)。

  8月1日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部队服役。

  1975年

  8月3日  09-1型反潜鱼雷核潜艇设计、生产定型。

  8月 我国中程地地导弹核武器定型。

  10月 中国核数据中心正式成立,并组成全国数据协作网,开展了第一期16个重点核素全套核数据编评和理论计算工作,以及钚-239γ值测量工作。

  1976年

  1月3日  712矿酸法水冶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11月17日  中国进行了与洲际导弹配合用的有突防中子能力的弹头核装置全当量试验。

  1977年

  12月 原子能所生产出放射性同位素产品100多种,总活度超过0.15拍贝可(4000居里),为上千家使用单位提供服务。

  1978年

  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核工业共计有344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0月14日  我国成功进行第一次地下竖井核试验,基本上完成了地下核试验技术的探索攻关,为我国核试验完全转入地下奠定了基础。

  1978年 在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倡议下,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一台强流电子脉冲加速器,开始进行粒子束核聚变研究。

  1979年

  4月5日  成功地进行了“506-34”两弹结合测中子飞行试验。

  12月 生产浓缩铀的4号扩散机研制成功。

  1980年

  2月 中国核学会成立。

  6月27日  原子能研究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在大修改建后试运行首次达到临界。

  1981年

  2月9日  我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建成。该堆热功率为125MW,最大热中子通量为6.2╳1014/厘米2·秒。同年12月17日,该项目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1982年

  10月12日  我国潜艇水下发射潜地核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83年

  6月29日  东风4号导弹核武器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4年

  1月1日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

  3月10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座微型反应堆物理启动达到临界并顺利通过鉴定。

  9月21日  西南物理研究所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顺利启动,12月23日调试结束。1985年11月16日通过国家验收。

  10月30日  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核安全局。

  12月19日  中国进行的初级中子弹原理试验成功。

  12月30日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建成并启动了中型托卡马克型装置(HT-6M)。

  1985年

  3月20日  我国大陆第一个核电项目——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986年

  5月11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大型(HI-13)串列式静电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

  1987年

  8月7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1月  719矿研究万吨级铀矿石堆浸工业试验成功。

  1988年

  1988年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重离子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建成并出束。

  1988年 我国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地实现了电子正负对撞,并精确测定了τ轻子质量。同年10月24日,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88年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设计的5MW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运行。

  8月6日  512A地地核导弹定型。

  9月29日  我国中子弹试验成功。

  1989年

  4月 我国完成“中国核工业30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5月24日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四川绵阳建成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并通过鉴定。

  6月17日  我国品位最高的连山关中型铀矿床正式提交工业储量。

  1990年

  7月22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行设计、研究与建造的我国第一台1兆瓦铀氢锆脉冲反应堆达到临界。1991年1月21日首次达到1兆瓦额定功率。6月20日建成投入运行。

  11月-12月 在王淦昌、于敏等指导下,我国在上海激光实验室神光Ⅰ激光装置上进行黑洞靶间接辐射驱动出中子实验和高增益类氖锗X光激光实验,取得达到国际同类实验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结果。

  12月 低本底实验室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建成。

  1991年

  4月中旬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与东北241大队协作完成的“以航空放射性测量为主的多源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 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加速器在安徽合肥建成,并通过鉴定和验收。

  1991年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自行设计、建造的4.5MV静电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

  1991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次合成新核素钌-90,并定出其半衰期为13秒。次年,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在重质量丰中子区合成、鉴别了汞-208(半衰期为42分)和铪-185(半衰期为3.5分),并于1993年首次合成新核素钍-237。

  12月15日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2年

  1992年 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在引进俄罗斯T-7装置的主机和低温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实验装置。

  5月6-9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宣布,我国利用辐射诱变或辐射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培育出35种植物383个优良品种,年推广面积867公顷,在育成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1993年

  10月30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为我国核电站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基础。1994年4月6日生产线投产。

  11月21日  由中国、阿尔及利亚两国合作建设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通过最终验收。

  1994年

  2月1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5月6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4月6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线投产,其产品于1995年1月20日正式启运大亚湾核电站。

  4月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首次利用航测技术,为秦山核电站和上海市进行了放射性监测和环境综合调查,其结论是秦山核电站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

  9月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12月6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一台专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加速器。

  1995年

  1月 国内首条采用国际先进流程,即AUC流程制备UO2粉末,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化工试验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成并投入运行。

  5月15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环境的治理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并通过国家验收。

  7月28日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核电站仿真分析机通过部级鉴定验收,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二十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项目——激光吹气注入金属杂质研究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HL-1M)上顺利完成。

  11月 由秦山核电公司和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整体核电站全范围、全过程、高逼真度的实时仿真系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仿真机问世。1996年1月17日通过验收。

  1996年

  3月16日  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凝胶型锝―99M发生器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投入运行。

  7月17日  由第一重型集团公司试制的我国首台核电站压力容器鉴定合格。

  7月29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当天,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声明,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1997年

  2月22日  核工业四〇五厂铀同位素分离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随后,1999年1月5日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1年7月10日,核工业五〇四厂铀同位素分离工程建成投产。

  10月17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电站乏燃料贮存格架镉套管样机通过验收。

  1998年

  2月6日  由沈阳水泵厂、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核电器材公司联合研制的两台核电站用主泵通过国家级验收。

  3月12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关科技人员,在进行自由电子激光的L波段高亮度注入器组合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束腔共振场聚束现象。

  9月12日  原七三一矿所属737原地浸出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在新疆伊宁通过验收。

  10月30日  我国对污染物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中的迁移进行物理模拟的核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综合实验室通过验收。

  11月6日  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机在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成功。

  11月10日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反应堆安全壳,由国内首次采用整体吊装穹顶技术封顶。

  1999年

  5月12日  采用直线加速器作辐射源的清华大学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北京问世。

  7月1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等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正式组建。

  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1位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突出贡献的核科技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月20日  江苏田湾核电工程正式开工。

  2000年

  3月-5月 我国在上海神光Ⅱ装置上进行首轮激光打靶实验,获得高产额热核中子,取得激光核聚变研究标志性的物理成果。

  5月30日  我国热功率为6.5万千瓦的中国实验快堆核岛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13日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承建的30万千瓦恰希玛核电站投入运行,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2000年 从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的核科技专家利用测年技术,与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方面的科学家一起,共同参加了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通过4年多的研究,使我国有准确结论年代历史的纪年时间从2800年前向前推进到4000多年前。

  12月21日  清华大学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顺利建成。

  2001年

  12月21日  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二〇二厂建成,每年可生产200吨燃料元件,实现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国产化。

  2002年

  4月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4年5月3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

  2月2日  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开机成功,并于12月4日通过由国防科工委主持的工程竣工验收。

  5月28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12月底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

  12月31日  浙江秦山三核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3年7月24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比中加主合同规定的工期提前了112天。

  2003年

  1月8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004年

  8月27日  由国防科工委主办的“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8月30日和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分别参观了展览。参观时,胡锦涛强调指出:“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看,我们都必须切实把我国核事业发展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家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也分别参观了展览。

  8月29日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新华社《参考清样》上,对我国核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发展核技术,要“凭我们的财力急起直追地往前赶”。

  2005年

  12月15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

  2006年

  3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规划》拟定了我国核电的发展方针、战略和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3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3号机组开工。

  同年6月15日广东岭澳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中国国核海外铀资源开发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海外铀资源开发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07年

  1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4号机组开工。

  8月1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开工。

  4月18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成立。

  5月17日  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于8月16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5月22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6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EDF-M邮件爆炸物检测装置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防爆安检装备专家组验收,成为北京奥运会反邮件爆炸恐怖的关键装备。

  9月26日  国防军工集团2007年惟一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原子能院《嬗变核废料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准立项。

  2008年

  1月8日  中核集团二一六大队等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月18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3月15日  十 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 关职责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划入该局。新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承担核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从下半年 开始,我国新的核能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

  3月20日  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举行负挖仪式,标志该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3月2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6日  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在天津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燃料生产设备国产化实现了重大跨越。

  2008年下半年  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在西北核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生产。

  10月7日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阿海珐集团公司签署铀资源和核电工程国际合作协议。

  11月12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11月21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2月16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6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2009年

  3月7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3号机组开工。

  3月21日  四〇四中试工程冷试车通过中核集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4月19日  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之一的、世界首座采用三代技术的浙江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4月20-22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在京召开。

  为配合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4月19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京开幕。

  6月5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17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29日  全球首个AP1000模块一次吊装成功,重达700多吨的模块顺利就位。

  7月17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8月15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4号机组开工。

  10月13日  在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并与温家宝总理举行定期会晤之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工业公司签署了关于田湾二期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核电出口公司签署了有关中国示范快堆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

(该资料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编汪兆富执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