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中再集团加入劳合社 两位保险大腕握手北京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6日

  编者按:

  12月12日,中再集团宣布正式加入劳合社。正值劳合社新主席约翰·纳尔逊上任后首次访问中国,本报记者先后对两位保险业“大腕” 进行了专访。作为世界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保险组织,劳合社期待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加入,也希望在潜力巨大的中国谋求更多合作。同时,逐渐明晰 发展战略的中国再保险业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一“进”和一“出”,折射出中国保险业和世界保险业接轨的一个特殊历史时刻。

  履新劳合社主席刚满两个月的约翰·纳尔逊近日来华,在钓鱼台3号楼一间雅致的中式会客厅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劳合社首次迎来“中国脸”

  本次约翰·纳尔逊来华共3天时间,除了例行拜访中国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部分保险公司外,最主要的行程安排便是与刚刚加入劳合社的新成员——中再集团举行会晤。

  根据合同协议,中再集团将派6名员工进驻劳合社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Catlin辛迪加。约翰·纳尔逊告诉记者,中再集团的 加入,给劳合社市场带来了新的资本。同时,中再集团的人员到Catlin辛迪加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合社的运营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劳合社市场 更了解中国。这也是劳合社这个特殊的保险市场更为看重的一点,即专业人才。中再的加入对其他新兴市场有一种示范效应。“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加入劳 合社,尤其是来源于新兴市场的优质资本,这将有益于劳合社资本的多样化。”约翰·纳尔逊说。

  目前劳合社50%的业务在美国,绝大部分业务仍集中于讲英语的国家。近年来,劳合社越来越意识到新兴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开始将关注 的目光更多投向发展中国家,本次以积极行动帮助中再集团加入便是最好例证之一。目前已有6个辛迪加派驻人员在劳合社中国设立了承保业务部。新加坡、巴西和 土耳其等也是劳合社尤为关注的市场。

  尽管中再集团“出去”得晚,但劳合社却“进来”得早。劳合社2000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200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 劳合社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2010年获批开展直保业务。尽管拿到直保业务许可证,但目前劳合社在中国的再保险业务比重远远高于直保业务,在开展直保 业务初期,劳合社将在董事责任险、海上货物运输、恐怖主义险和体育赛事保险方面开展业务。

  巨灾使再保业绩不容乐观

  今年2月,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发生6.3级强烈地震;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并引发日本福岛第 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7月,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泰国连降暴雨引发洪水灾害,这一系列自然灾害在约翰·纳尔逊看来就像巧合一样。他告诉记者,仅上半年 因巨灾给劳合社造成的损失就将近7亿英镑,全年的损失情况也将不容乐观。

  “所幸的是,我们拥有一个灵敏、复杂、精密的模型,能够很好地估算损失,并且做到及时赔付。”约翰·纳尔逊说。在他看来,目前劳合社拥有25亿英镑中央资产能够为巨灾赔付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

  约翰·纳尔逊称,劳合社已经在巨灾保险方面与中国开始合作,目前正在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对于中国建立巨灾体系,他建议多采集数据和多建立模型。

  声誉比姿态更重要

  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劳合社一直表现得相当低调,对外宣称对中国市场尚处于了解和熟悉的过程中。当被问及这是否为劳合社韬光养晦的策 略时,约翰·纳尔逊对记者说,在中国,劳合社不关心姿态是高还是低,只关心能否提供安全、诚实和快速的赔偿。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讲,劳合社不会对中国公司设 定一个具体的盈利指标,因为这样容易使得中国公司只关注规模和数字目标,可能会忽略未来的全面稳健发展。

  正是因为稳健审慎的风格,劳合社在全球范围内也只投资流动性强和风险程度低的产品,帮助其规避了过去三四年来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即使处于欧元债务危机的风暴边缘,劳合社上半年还是交出了5.48亿英镑的投资成绩。

  在成为劳合社新主席之前,约翰·纳尔逊曾在投行、房地产、零售业等行业担任要职。他认为跨领域的从业经历能够让他更好地帮助劳合社进行流程现代化改造,金融服务业的工作经验使他更加关注资本安全链和管控风险。

  李培育:再保险必须“走出去”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12月12日在北京正式宣布加入劳合社。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对记者表示,再保险的特征要求在更广的地域拓展业务、分散风险,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能力,中再集团“走出去”势在必行。

  初期以特殊的姊妹辛迪加经营

  中再集团今年10月18日在英国设立了中再英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再UK”),这是一个专门用于申请劳合社公司会员和申请 劳合社辛迪加的投资工具,不经营任何其他业务。中再UK在劳合社设立了中再辛迪加(“China Re Syndicate”),代码2088。

  Catlin辛迪加(代码2003)是劳合社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辛迪加。李培育介绍,中再辛迪加将以一揽子成数合同的方式为Catlin辛迪加提供承保能力,以同一个比例承接Catlin所有险种的每一笔业务,与Catlin完全共命运。

  中再辛迪加与Catlin辛迪加将以特殊姊妹辛迪加合作形式持续经营到2014年,届时,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具备条件,转换为平行姊 妹辛迪加或逐步开展自主经营。特殊姊妹辛迪加和平行姊妹辛迪加的共同之处是完全共命运,即以同一比例承接Catlin所有险种的每一笔业务。不同的是,平 行姊妹辛迪加是按同一比例和Catlin辛迪加共保每一单业务,而特殊姊妹辛迪加是以同一比例接受一揽子成数再保险合同。“转换的目的是从后台走向前台, 为保单持有人提供直接再保险,让每一单再保险业务打上中再辛迪加的品牌印记。”李培育说。

  国际化战略迈出历史性一步

  中再集团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将再保险业务国际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加以实施。李培育对记者表示,进军劳合社符合 中再集团总体发展战略。通过这个项目,在国际上最重要的再保险中心搭建一个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平台,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再集团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承保定价 和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再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这次中再集团申请加入劳合社的过程就是一个挑战和考验。今年6月,Catlin集团首席执行官Stephen Catlin拜访中再集团之后,这项工作才开始启动,而通常劳合社每年接受申请是在9月底,并且中再集团与Catlin的合作必须按时达成,才能赶上明年 的续转。之间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公司治理和监管程序需要履行,还有艰苦的商业谈判,时间的紧迫是显而易见的。工作一旦全面启动起来,压力也很大。几个 月的辛苦工作依然历历在目,包括谈判的艰难。“我们派出了商业谈判小组到伦敦进行谈判,后方则是一个团队的支持,并有专人坐镇指挥。谈判过程中几次遇到难 关,通过调整策略,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李培育说。

  “走出去”是必然趋势

  过去有中资保险企业曾尝试进入劳合社,中再集团前几年也试图进入,最后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中再集团这次成功加入劳合社,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再集团不仅在公司治理上得到财政部和中央汇金两个股 东的明确支持,在履行监管程序上得到中国保监会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英国劳合社的关注和欢迎。从劳合社方面看,像中再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再保险企业的加 入,不仅给劳合社带来新的高质量资本和承保能力,而且对于劳合社自身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李培育看来,成熟的再保险公司应力求业务的地域分散,这是再保险公司有效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走出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 择。再保险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路径有很多,既可以依托本部开展承保,也可以通过开设分支机构形成全球业务网络,也可以在条件成熟时通过企业购并实现快 速扩张。这取决于公司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和管理能力等多种因素。李培育说:“关键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关闭


Copyright © 2008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京ICP备09068819号